623家机构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三家消费金融公司试水
华夏时报记者 付乐 刘佳 北京报道 近日,家机家消银登中心公布的构已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显示,捷信消费金融、开立中银消费金融、不良中原消费金融三家消费金融机构已陆续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贷款另有11家城市商业银行也于今年开立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转让账户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再次扩容。业务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费金截至2023年2月10日,司试水目前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数量为623家。家机家消 2月16日,构已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开立消费金融公司参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不良是贷款消费金融公司化解自身坏账的又一渠道,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调整客户结构,转让账户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消金机构试水 统计表显示,捷信消费金融已于2023年1月11日正式开户,成为行业中首个参与试点的消金机构。 企查查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11月,注册资本70亿元,2019年底,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一举突破千亿元,盈利曾排名行业第一。后经历了裁员、转型等一系列变动,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88.1%;营业收入112.32亿元,同比下降35.2%,业绩大幅下滑。 资产质量方面,据审计报告显示,2017年至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82%、3.98%、3.6%。有媒体报道称,2021年年中,捷信消金曾出清多期不良资产,最终共计成功出清达133亿元。 2019年下半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ABS发行利率开始走高,并且此前发行的2只金融债票面利率也居高位,分别为6.74%和7.0%。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消费金融旗下自营贷款产品疑似停摆。《华夏时报》记者查询其官网、公众号及APP,相关页面均无法查看,显示“捷信相关消费贷款产品上架审核中”“捷信暂无适合您的产品”,但仍有导流助贷等业务,点击后将引导用户跳转至其他平台进行贷款操作。此外,由于利率、催收等问题,捷信消费金融遭到了大量投诉。 另有申请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消金机构在财务指标方面,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其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67%、1.99%、2.28%、2.58%,逐年攀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93%、13.96%、11.11%、10.71%,逐年下降。 近几年,部分消金公司不良率承压。 例如,金美信消费金融披露的鹭盈2022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末,金美信消费金融不良率(按逾期60天计算)分别为 0.20%、1.04%、1.46%和1.65%,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王蓬博表示,此前,消费金融机构化解个人不良贷款的渠道只有催收、核销和计提等方式。为了降低不良率,消费金融公司增资较多,能够参与不良贷款转让后,也增加了消费金融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渠道,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其行为。 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消费金融资产处置的实际落地情况,AMC公司对收购处置复杂不良资产的兴趣相对不高。消金公司持有的是个人消费类贷款债权,缺少抵押物,用途广泛且地域范围分散,这都将加大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转让的难度。 王蓬博也指出,消费金融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也要看后续效果,比如AMC更喜欢将重资产盘活,对于个人贷款类缺少抵押物的业务,收购意愿相对不强。不良资产的核心难点是资产包的定价,而且对于以个贷为主的不良资产处置也要受到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623家机构已开立 在政策层面,关于不良资产处置的步伐一直在加快。2021年1月,银保监会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复同意银登中心试点开展单户对公和个人批量不良资产转让,首批参与试点银行包括6家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2022年12月30日,银登中心公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最核心的一点是,非银金融机构入局。该通知明确了在原试点机构范围基础上,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此外,将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第二批试点主要是扩宽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有助于优化资产负债表轻装上阵,释放中小银行信贷空间。 截至2023年2月10日,目前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数量为623家。其中,商业银行449家,农村中小银行与金融租赁公司各一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15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50家及金融资产投资公司5家。 然而,核销不良资产是否会吞噬金融机构较大的利润比例? 众所周知,金融机构需要用利润核销不良资产。无论消金机构还是农商银行,都是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如果机构没有这一利润空间,也会选择暂不转让,通过自行消化不良资产等手段来解决。此外,在转让过程中,操作流程、经营能力等因素也会阻碍不良转让进展。 王蓬博表示,核销不良资产短期内肯定会影响利润,但占比还要看具体各家的不良率以选择核销的比例。但总体来看,利大于弊。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赵维久:打造一批体现首都科技创新特色的标杆上市公司
-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通过,支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离岸贸易
- 两部黑匣子正在解码中!主要搜救任务基本完成!事发30天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坠机事故最新权威回应如下↓
- 欧盟又一国担心“断气”
- 韩国国会启动“梨泰院踩踏事件”国政调查
- 3月31日复盘:沪指月内跌超6% 主力资金出击5股
- 支付畅通的守“沪”者
- 商务部:目前中美双方经贸团队保持正常沟通
- 湖北银行股份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大林被开除党籍
- 工行行长廖林年报致辞:2021取得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优异业绩
- 从面临“赔穿”风险到寻求可持续运营 保险业积极探索电信诈骗保险解决方案
- 汪小菲麻六记因油烟排放超标被罚
- 八部门印发方案 长三角五市建设科创金改试验区
- 外交部:中方宣布对等反制
- 北京发布租赁住房用地项目信息 将缓解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
- 外交部:澳籍公民涉嫌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案开审
- 广发能源化工日评:夜间沙特产增产传闻证伪,油价大幅震荡
- 防疫生产两手抓 “一企一策”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 万科郁亮道歉:业绩表现不好,让股东失望了
- 中国石油2021年全年净利润921.7亿元 上年同期190亿元
- 搜索
-